食用安全|1個月發燒3次揭染兩種「要命」寄生蟲 男患者:曾進食過魚生蛇肉【附2大預防措施】

食用安全

發布時間: 2024/02/28 17:28

最後更新: 2024/03/03 11:29

分享:

分享:

1個月發燒3次,揭染兩種「要命」寄生蟲,男患者:曾進食過魚生蛇肉。

外出遊玩時一定要注意飲食安全問題。近日,内地一名男子1個月内發燒3次,原以為自己是流感,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感染了兩種「要命」寄生蟲,原因竟是他3個月前曾到廣州出差,嘗試了魚生和蛇肉之後,才感染寄生蟲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綜合内地媒體報道,來自浙江的孔先生(化名)早前1個月内經歷3次發燒,因為伴有偶發咳嗽,他一直以為自己是患上流感。隨後他前往浙江醫院就診,經醫生檢查後發現,他的嗜酸性粒細胞比普通人高出40倍,初步判斷是寄生蟲感染。

醫生追問孔先生最近有沒有吃過甚麽特別的東西,惟孔先生一直否認,直至住院後他想起自己曾在2023年11月時前往廣州出差,「我聽説當地特色是魚生和蛇肉,特別鮮,就嚐了嚐」,醫生於是懷疑可能與感染寄生蟲有關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醫生表示,孔先生的上腹部增强CT檢查顯示,肝内多發病灶,肝功能已出現異常。隨後醫生為孔先生進行了寄生蟲相關檢查, 報告顯示,孔先生的曼氏裂頭絛蟲(Spirometra mansoni)循環抗體及中華肝吸蟲循環抗體均呈陽性,即孔先生同時感染曼氏裂頭絛蟲和肝吸蟲兩種寄生蟲。

他又指,如果食用了被肝吸蟲感染的生魚片,蟲體可能會寄生在人體膽管、膽囊内;曼氏裂頭絛蟲主要寄生在蛇、黃鱔、泥鰍上,因此孔先生可能是吃了蛇肉後感染曼氏裂頭絛蟲,而曼氏裂頭絛蟲經消化道感染者潛伏期較長,多為一年至數年。所幸經過殺蟲治療後,孔先生的體溫恢復正常,目前已經康復出院,後續他仍需要定時隨訪。

未煮熟水產危害

根據食安中心資料,野外捕獲的水產較可能帶有寄生蟲;人工養殖的魚類如投餵的飼料含有寄生蟲,亦有可能受寄生蟲感染。在眾多寄生蟲中,最令人關注的是吸蟲(肝吸蟲和肺吸蟲)、蛔蟲(如廣州管圓線蟲)和縧蟲(如裂頭縧蟲屬)。一些淡水蟹和淡水螺已知分別有肺吸蟲和蛔蟲寄生,而魚類則可能帶有肝吸蟲和縧蟲。

而有害的微生物包括細菌(例如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亂弧菌)和病毒(例如諾如病毒)兩種。副溶血性弧菌天然存在於海水(河口和近岸水域)中,難免會有海產受到弧菌的污染。另一方面,鹹水和淡水(例如河流)均有霍亂弧菌的蹤影。諾如病毒則是本港最常見的食源性病毒之一,普遍存在於受污染的海水中。介貝類海產若生長於被污染的水域,受污染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。

2大預防措施

食安中心列出以下2項預防措施,提醒市民遵守,以免造成寄生蟲或細菌和病毒感染。

1. 避免進食生醃水產

未經煮熟的魚和螃蟹或含致病菌和寄生蟲,而介貝類則較常受致病菌和病毒污染。以酒、醋、豉油、蒜頭、辣椒等醃製魚和螃蟹並不能殺死這些有害的微生物和寄生蟲。因此,生醃螃蟹(例如醉蟹)、生醃魚(例如南美魚生 ceviche)、生蝦(例如泰式生蝦刺身)和生醃螄蚶(例如醉螄蚶)都曾成為人們食物中毒的元兇。

2. 避免進食未煮熟的水產

在某些地區,人們習慣把螄蚶等介貝類水產只煮到半熟(或輕焯),認為這樣能保持食物的鮮味。但進食未經煮熟的介貝類也是食物中毒的常見成因之一,因為食物只是煮到半熟,裡面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蟲還未被殺死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

責任編輯:羅嘉欣